最近百事可樂以7.05億美元收購“好想你”旗下的“百草味”,讓人想起當年很多曾被外資收購的民族品牌的命運。中國品牌與外資品牌的相愛相殺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,從90年代到現在,期間先是大批優質的民族品牌,因為企業對品牌意識的忽視,導致許多品牌被低價收購、粗暴運營,致使品牌價值受損;后有民族企業崛起,大手筆收購國外品牌,走向國際,民族品牌與外資品牌間的競爭與合作,類似于一場游戲,但是中間不變的是,企業品牌意識的不斷加強,尤其是隨著5G時代的到來,品牌主體逐漸由企業產品轉向個人,品牌的塑造與推廣將越來越受企業重視。
那些被外資玩壞的國產品牌
漢高收購孩兒面。孩兒面曾占據兒童護膚品市場中的南方市場“老大地位”,被德國漢高公司收購后,漢高吸納了原孩兒面團隊的部分成員,設立專項研發實驗室,推出全新的孩兒面產品,并加大各種廣告及展品的推介,實現了在南北方城市的各大賣場及商店全面鋪貨。但是現在的孩兒面風光不再,只能在一些超市偶爾看到它的身影。
歐萊雅收購美即。美即一直是面膜市場的“神話”,連續多年高居中國面膜市場占有率第一位。而當時的歐萊雅雖擁有很多產品線,在面膜市場卻是一片空白,大手筆收購美即,不費精力就占據了中國面膜市場的大量份額。收購完成后,美即卻出現業績增長乏力、利潤縮水的狀況。
寶潔收購熊貓?!靶茇垺彪`屬的北京日化二廠與寶潔合資成立北京熊貓寶潔洗滌用品有限公司,隨后“熊貓”即被雪藏。1999年,寶潔收購了“熊貓”所有資產,將合資公司更名為北京寶潔洗滌用品有限公司,力推旗下的汰漬、碧浪等產品,逐漸占領了熊貓的市場。上世紀90年代初,洗滌市場流傳著“南有白貓,北有熊貓”的說法。然而,經過一番收購又收回,被雪藏6年之久的“熊貓”已無力東山再起?,F在的洗護市場上已難尋“熊貓”的蹤跡。
歐萊雅收購小護士。小護士于1992年開始在中國市場上銷售,數據顯示,2003年時剛被收購時的小護士品牌是中國第三大護膚品牌,其認知度高達99%,市場份額達4.6%。2003年12月11日,歐萊雅宣布收購小護士,這是歐萊雅集團作為世界第一大化妝品公司在中國的首次收購行為。十年之后,小護士品牌在市場上銷聲匿跡,取而代之的是卡尼爾,不過卡尼爾如今也已撤華。
德國科蒂收購丁家宜。在中國護膚產品市場,丁家宜防曬用品的市場占有率排第一、男士化妝品市場占有率排第二、洗面奶排第三、面膜排第四。2011年,丁家宜被法國香水巨頭科蒂以4億美元收購。被收購的丁家宜一度業績下滑,最終退出中國市場。不料,2015年,原主人莊文陽又回購了丁家宜。如今,新丁家宜重啟KA渠道,逐漸取得了效果,但要想回到昔日的輝煌,卻已經不再那么容易。
莊臣收購美加凈。美加凈曾創造了中國的很多第一:第一支定型摩絲、第一支防曬霜、第一支定型護手霜。上世紀80年代,美加凈可以說幾乎是中國化妝品的代名詞,被稱為“中國化妝品”,市場占有率接近20%。但正是當年,其與莊臣合資,作價1200萬元,之后美加凈被束之高閣,銷售收入由3億元驟降至600萬,這是當年很多被外資收購的中國品牌的普遍命運。
“小護士”、“美加凈”、“沙市日化”……一個一個的本土品牌成為外資的囊中物以后,往往很難逃脫品牌被雪藏的命運。曾經被外國投資者選擇的收購對象,幾乎都是中國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。這些行為被稱為“斬首收購”或“壟斷式收購”。瞄準行業中的壟斷企業,進行合資并掌握控股權,然后使合資企業長期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況,迫使合資的中方撤出,外資達到控制壟斷企業的目的,并在此之后“神奇地”使獨資公司恢復盈利,這是外資在收購中資企業時的慣用手法。
品牌中國聯盟主席艾豐說:“市場無國界,品牌有歸屬”。中國引入現代品牌營銷理念的歷史不過短短三十來年,本土品牌整體實力逐漸增強,但是還較弱是不爭的事實。在與外資品牌博弈的過程中,中國品牌應該在品牌同質與差異之間尋找一個完美的結合點,使對弈的品牌在消費者的心靈層面有所區分。品牌的產品基本層面若屬雷同無可厚非,但品牌感召力必須要有所區分,這樣品牌的個性才能夠凸顯出來,從而影響消費者面對內外資品牌時的購買決策。
民族品牌好不容易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,卻在外資品牌沖擊下舉步維艱。一方面是因為外資品牌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和雄厚的資金,另一方面則是部分競爭對手暗中使壞的不正當競爭。除此之外,還要面對外資品牌的“價格戰”和突發事件的“媒體戰”。面對這種局面,民族品牌要崛起,除了差異化的概念,還要加強自身競爭力,努力塑造高附加值的品牌。在國際巨頭加碼中國的情況下,民族品牌要走出亮麗的風景,必須增強自身競爭力,加大對中高端品牌的開發,這樣才能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和盈利能力。